196-9369-0612
服务电话
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失败的相关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100天前 | 92 次浏览 | 分享到:

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失败的相关原因:

1

消化内镜自身结构设计复杂的问题

消化内镜精密的组成材料和复杂细小的内部结构,加上内镜内部各种管道相互通联,不可避免的有许多夹角和回
路,形成很多细小的腔隙和盲端,给内镜清洗消毒创造了困难,细小精密的腔隙和盲道很难被清洗到位,内镜的
清洗消毒存在不彻底的问题。

例如近几年使用趋势日增的十二指肠镜,内部结构复杂细小,尤其是十二指肠镜的抬钳器腔道更加细小,使用
后清洗消毒不足,再就是十二指肠镜的先端部和先端帽部位也存在刷洗不彻底等情况。

医护人员在使用内镜对患者进行检查和治疗的过程中或洗消人员在对内镜清洗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造成内镜的
弯折,孔道内膜及底座磨损,在磨损的缺陷处易造成细菌的生长,不易清洗,长期以往导致细菌生物膜的生成,
进而造成内镜清洗消毒的失败。

2

内镜清洗消毒室和自动清洗消毒机不足

医院存在没有单独设置内镜洗消间,洗消间混用,清洗消毒设施和设备存在不足。比如部分医院的内镜洗消槽
设计不完全,不能按照标准清洗消毒流程对使用后的内镜进行严格的初洗-清洗(酶洗)-漂洗-消毒(邻苯
二甲醛或过氧乙酸)-终末漂洗-干燥(75%乙醇消毒液或异丙醇),内镜清洗消毒处理过程及清洗消毒的效果
受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很大,存在设施设备不足的问题。

部分医疗机构的内镜自动洗消机存在设计缺陷问题,在内镜的自动清洗和消毒灭菌处理过程中存在组件孔道的断
裂的问题,导致再处理环节失败,影响了内镜整体的清洗消毒效果。

3

培训不足或规范操作缺失

内镜清洗消毒的特殊性对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临床技能经验要求很高,有些医院的清洗消毒工作人员没有系统规
范的专业培训,同时又缺乏必要的监管。究其原因,内镜清洗消毒处理一方面人手紧缺,人员不足是制约内镜洗
消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是人员缺乏必要及时和有效的专业培训,不能做到专人专岗的培训操作。

洗消人员专业性不足导致消化内镜清洗流程执行不规范及内镜孔道处理不到位。对精密内镜的注水注气活检等孔
道的清洗不到位,导致细小腔道内污染物清洗去除不彻底,不能把应拆卸的器械拆卸到位进行彻底清洗,时间长
了容易形成生物膜和血污沉积。

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不到位,手容易被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唾液、血液、体液等污染,加上感控观念淡薄,不能及时
更换手套,也会造成内镜的再次污染。

内镜清洗剂选择不到位,内镜专用酶液的稀释浓度配比不够专业,导致酶液活性不足,直接影响内镜最终的清洗效果。

部分内镜消毒剂产品需要配比活化操作,使用过程中需要按照厂家说明书注入规范操作,操作不规范容易导致内镜
消毒剂在内镜管腔内产生大量的气溶胶,导致内镜管道剂管腔内壁清洗消毒的失败。

内镜洗消人员缺乏对消毒剂浓度等的持续监测,时间紧工作量大时,只能压缩内镜清洗消毒时间,从而忽视了内镜的
清洗与消毒质量。

4

重视内镜处理后的储存及保持干燥

处理后内镜的干燥处理是一个重要的预防细菌滋生和院内感染的关键点,为了保持内镜干燥和无微生物污染,内
镜干燥后应储存于内镜与附件储存柜内,储存柜环境要求为洁净、通风、无尘,内镜处理后干燥不彻底导致病原
体的传播风险增加,尤其以狭长的十二指肠镜抬钳器通道最为明显,必须按照厂家产品使用说明书操作,同时配
备专业的内镜灭菌储存干燥柜,确保内镜无菌环境。

5

重视内镜清洗用水管理

目前,国内对内镜用水重视程度已得到改善,但是水处理设备耗材更新及用水质量监测还需进一步提高,内镜用
水污染是造成潜在内镜污染的因素之一。

纯化水水处理系统的管路如果连续使用而不进行消毒处理,管道内将有细菌以及生物膜的形成不断滋生,严重影
响供水质量,通过定期消毒处理后,管道内细菌数量基本为零,但随着时间推移,细菌又在管道内滋生,并且随
着时间延长,细菌数量逐渐增多,使内镜清洗发生有被污染的风险。

感染防控

应对措施

01

根据规范指南规范操作

根据国家出台的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指南和规范要求,落实操作流程的规范,同时根据内镜再处理的准则指南,进行流程监控和定期检测。

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的使用能提升操作规范性,手工清洗对整条内镜细致处理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注意十二指肠镜的抬钳器孔道的手工刷洗,以便除去所有的污染物(如人体血液、体液组织等)。

重视床旁预处理环节,内镜离开人体后马上进行床旁预处理,用内镜专用的多酶预清洁湿巾擦拭内镜操作部和插入部外表面,同时不断注水注气30秒钟,冲洗内镜管腔内壁,确保内镜清洁。

彻底清洗时实现内镜高水平消毒和灭菌的关键步骤,彻底清洗是卸下内镜所有组件,采用专业清洗刷彻底刷洗内镜所有孔道,刷洗塞子时注意塞子凹槽部位;十二指肠镜刷洗先端部时,重点洗刷部位为导丝锁定槽、凹槽、钳子管道出口、抬钳器两侧和内部凹槽,清洗刷需插入内镜先端部的钳子管道开口来回刷洗抬钳器钢丝及钳子管道开口凹槽,以便除去所有的有机物(血液、体液、黏液等)。

酶洗环节注意应保证内镜所有孔道与酶溶液的充分接触。同时注意酶液的稀释比例和稀释用水应为无菌水,同时确保清洗液温度在40~60摄氏度之间,酶清洗液活性最高。

漂洗环节注意漂洗用水的质量监测。对漂洗水进行有效的使用监测,根据《WS 507 2016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中强调对内镜进行漂洗的水应使用滤膜孔径≤0.2um滤过的纯化水。对于纯化水的监测,应每月一次的消毒处理,可以保证纯化水的质量,进而保证清洗质量,为内镜清洗提供合格的纯化水。同时还应注重纯化水过滤装置的保养,精密滤器芯一般每半年更换1次。活性炭、树脂应根据当地的水质情况及纯化水用量更换,一般每6个月到1年更换一次,以保证其效能。

终末漂洗应保证终末漂洗用水的无菌状态,所以应定期对终末漂洗用水的微生物进行检测。

02

消毒剂的合理选择

目前国内使用广泛的内镜消毒剂产品是2%戊二醛、0.5%邻苯二甲醛及0.2%~0.35%过氧乙酸。

根据美国感染控制协会(APIC)、美国消化内镜学会(ASGE)推荐:消毒内镜采用不含有表面活性剂的2%碱性戊二醛,浸泡时间达20分钟,以符合高水平消毒的要求。近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邻苯二甲醛作为内镜的高水平消毒剂,作为一种内镜新型高水平消毒剂,邻苯二甲醛与戊二醛相比具有高效、低腐蚀性、稳定性好等优点。

美国胃肠病学护士学会(SGNA)的消毒灭菌相关指南中提到,使用过氧乙酸灭菌的优点有:灭菌周期短、低温浸泡、有效杀灭细菌孢子、清除生物膜、环保等。

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镜消毒剂并规范使用,同时注意内镜全部浸泡在消毒剂的液位下,彻底对内镜注气注水孔道、活检孔道、抬钳器孔道进行消毒,才能保证消毒效果。

03

加强人员培训和实操

加强消化内镜专业清洗人员的培训和实操,通过专业知识的培训,培训其内镜操作技术及清洗消毒技术实践能力,学习院内感染及标准预防等知识,定期进行人员的理论及技能测试,并进行内镜相关实操考核。根据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可以减少内镜清洗消毒的失败率,降低内镜检查治疗中因内镜清洗消毒引起的感染,从而更好地提高内镜检查治疗的质量。